2007年3月20日星期二

钻石的十六个面













一个完美的卓越的瑜伽教师会象钻石一样闪闪发光。这是一种灵性的、内在的品质所发出的光芒。如果没有这种光芒,其他人又如何能相信瑜伽能给人带来灵性的喜乐、希望、纯洁、知识、仁爱、信心、活力、健康、光彩、美丽和恬静呢?所以,卓越的昆达里尼瑜伽大师Yogi Bhajan把一个瑜伽教师的完美品质比喻为钻石的十六个切割面,而切割的过程则相当于坚忍的刻苦的练习和为得到净化所付出的持久努力和苦行,这样,生命之光才会象钻石一样永恒、纯净和璀璨。他写下这十六个面以激励他的那些将要成为瑜伽教师的学生:

1. 一个教师永不能出于个人的见解而改变教导,你必须以身作则。
2. 作为教师你的境界越高你就必须越是谦卑。
3. 教师要永远服务学生,这样他们才会在今后比你强大十倍,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明天的老师。
4. 一个教师必须极其仁慈、关爱、充满怜悯和宽恕之心。
5. 为了使你的学生变得优秀,作为教师你必须始终敦促、激发、面对你学生缺陷并提升你的学生。
6. 作为教师你必须在所有方面不断观想、想象、相信和扩展你自己,你必须接触所有事物,冥想、练习并且表现出你是Ang Sang Wahe Guru(我的每一个肢体,我的每一个部分都属于神性,这样guru ram das的能量就会因你而涌现。
7. 作为教师你要永远处于Chardi kala(更高的精神),并和你更高的自我相连接,不要落入情绪的混乱中。多想想你得到的祝福而不是你的不幸。要永远保持你的优雅和光彩,不断成长。
8. 作为一个教师你要不断地迈向神性和无限,因为那是你存在的精髓。你不是一个追求灵性的人类,而是一个在体验出生为人的灵魂。你作为灵魂(Atma)的纯洁和虔诚是永远存在并受到保护的,它始终是卓越的并发射着光芒。 无论在心智上、身体上还是在灵性上,始终看清这一点,这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9. 作为教师应聆听和遵从所有正确的教导,通过阅读你才会了解,通过写作你才会理解,通过教授你才会达到完美。一个教师的完美是传递信息的完美。你作为教师的成功并不取决于你知道多少,而是取决于你的学生接受了多少。一个教师的价值要由学生的成长、尊严和优秀来衡量。如果你发现任何才华,要去培养、教导他,以你最大的力量使他达到完美。
10. 作为教师要摆脱假我和世俗的争权夺利,始终关注精神、灵魂和人的本质。永远关注智慧、才华和知觉,永远关注习惯、方式和心态。只有纯洁的思想才能带来宇宙性的知识,才会使你变得慷慨、喜乐和美丽。
11. 你的业报是神和guru的恩赐,作为教师你必须投身于dhama(正直的生活方式)来荣耀神所赐予的生命的礼物。永远不要偏离或和你的Atma相分离。
12. 教师在教学时应穿白色的棉质衣服,白色的衣服会使你看上去更神圣,并且白色代表着光,白色也代表了7种色彩的合一,而棉是大地的花朵,这对你的心灵、能量和神经系统都是有益的。你的穿着要显得圣洁,散发出优雅的光芒,你必须看上去象一个圣哲、王子或公主,代表着平和和神性。一个教师是一个Ph.D(博士),P代表王子或公主,H代表高等的,D代表神性。
13. 只有种子消失它才能长成一棵大树并结出果子,那些不能成为完美学生的人不能成为大师。
14. 使地球运转的那种宇宙力量能够解决你所有的问题,作为教师你必须学会信任和信仰。把每一次呼吸都当成生命的礼物。要努力地充满知觉地呼吸,一分钟呼吸一次。
15. 一个教师的旗帜上写的是:“我在神之中”,一个教师的常规武器是:“我信任在我之中的神”,一个教师的荣誉是:“以神的名义,我在服务”,一个教师的座右铭是:“内心保持平和,在物质世界里保持平和”。
16. 一个教师必须献身于Nam(神圣的名字),这是神赐的本性,没有Nam你就不会有自我的纯粹和把握所有事物的神赐的仁慈的力量。没有献身就不会有品格;没有品格就不会有尊严;没有尊严就不会有神圣;没有神圣就没有恩赐;没有恩赐你就不能为别人牺牲和服务别人,你的同情心和帮助都不会起作用,你也不会快乐。永远要记住的是:快乐是你与生俱来的权利,快乐永远是对的,那就让你变得快乐、健康和神圣吧。我们都是神圣的(holy,英语还可理解为“有洞的”),因为我们身上有九个洞,再加上两条胳臂和两条腿就是十三,你出生时有这十三样东西,你用这十三样东西生活,也带着这十三样东西死去,三和一加起来是四:这就是祈祷之杯。祈祷是你的力量,你的保护者和你的源泉。Sat Nam

2007年3月19日星期一

2007年3月10日星期六

对《瑜伽经》诗节的思考和笔记:第一章,瑜伽及其目标,sutra 2,3,4

《瑜伽经》共有196个sutra,或196个诗节,分为四个”Pada",或四章,其中的每一个诗节称之为一个“sutra”,一般常规的、传统的做法是每一个sutra都给予单独的注释,但我相信大多数读者读《瑜伽经》都有云里雾里的感觉,其原因是找不到常规哲学的理论层次和内在关联,即使某一个诗节经注释后似乎理解了,但其实在上下文的连贯性上还是没有领悟。原因是首先《瑜伽经》所论述的哲学并非常规哲学,其次,针对的读者也并非常规读者。"Sutra"是韦达文化或印度哲学的一种特定的文体,sutra这个梵文词的直译是“线”或“线索”,是一种极其浓缩的写作或纪录文体,与其说它是格言、箴言或警句,不如说是学者之间的密码,其功能是(如果你有那种能力的话)当你读一句,你就能联想起所有背后的、附属的、关联的哲学内容。举例来说,你的电脑中有500个零散的文字文件,这些是你的文件、你创造的文件、你熟悉的文件,你看一眼某个文件名你就知道那是什么内容,然后你把这500文件根据内容整理后归入50个文件夹里面,你得给每一个文件夹起一个文件名,以便一看那个文件夹你就知道里面是哪些文件,这些文件夹的名称就相当于“sutra",但如果另一个人来用你的电脑,他也许只能大致估计或猜测你的文件夹有些什么,因为他并不熟悉你的那500个文件,而你的文件夹只是提供一个猜测的”线索‘罢了。

古代的瑜伽学习方法是你先得找到一个古茹,花多年时间和他一起勤勤恳恳地学习那500个文件中的内容,等到他认为你学得可以了,他也许向你传授“sutra",你得背出所有的sutra,这样你就能轻易地回想起你学习过的所有内容。而我们的学习过程正好相反,我们既没有古茹,也对主体内容几乎一无所知,但却想要从读sutra开始了解它们背后的内容和哲学,这就和靠读文件夹名称来猜其中的文件内容一样,难怪云里雾里!但我们别无选择,只能试一试了。

第一章,samadhi pada主要是阐述什么是瑜伽以及它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章,sadhana pada主要阐述瑜伽的修炼,即一个瑜伽师该怎么做来达到第一章所讲的目的
第三章,vibhuti pada主要阐述通过瑜伽人会获得什么样的物质力量
第四章,kaivalya pada主要阐述瑜伽的解脱和自由境界

第一章最重要的诗节也许就是sutra2,3,4,因为它们直接针对第一章的主题,什么是瑜伽,瑜伽的目的是什么。

Sutra2,yogah cittavrtti nirodhah
Sutra3,tada drastuh svarupe avasthanam
Sutra4,vrtti sarupyam itaratra

Sutra2三个词:
citta:指的是整体上的生命知觉、意识,精微的感知媒体;思维、情绪和意欲;也包括更高级的心智活动,判断力等等。Citta一般分为三个层次,mana(mind)、buddhi(intelligence)、ahamkara(ego),即心意、智性、假我。
vrtti:(心理上的)波动、变化、活动、运行、功能、各种意欲
nirodhah:停止、抑制、结束、消除、控制

sutra3四个词:
tada:然后,那时侯,相当于英语的then
drastuh:观看者、感知者、自我、灵魂
svarupe:自我的、原本的、真实的状态
avasthanam:栖息于、安处于、荣耀、光芒

sutra4两个词
sarupyam:认同、类似、相似、接近
itaratra:在其他时候,如果不是这样、否则


直译sutra2\3\4:瑜伽是(对)知觉(感知媒体)的波动的控制(停止),
(然后)这时,感知者(自我—灵魂)就能(真实地看见他自己)安处于他原本的状态(的灵性和光芒中)
否则(在非瑜伽的境界中),感知者(自我)就认同于(表现出类似于或自认为是)那种波动(的知觉)

如果我问你什么是“杯子”,你必定先向我描述杯子(外形,样子、状态等),然后告诉我杯子是干什么用的(目的,用途、功能等),如果你再仔细些,你还会告诉我被子和其他非杯子的容器的区别,以免我混淆。同样,sutra2描述的是瑜伽的(内在的,知觉上的)状态,然后sutra3点明这种状态的要达成的目的是什么,最后,sutra4再澄清非瑜伽的状态是什么。

——《薄伽梵歌》第七章第四诗节:
“土、水、火、气、以太、心意、智性、假我——这八者合起来便构成游离于我的物质能量。”

在这八中物质能量中前五者被称为“粗糙的物质元素”,后三者被称为“精微的物质元素”。在前五者中,气和以太又相对较精微,气又称为vayu,prana,而以太则是构成空间的不可思议的物质元素,也是声音传递的基础。这五大元素构成了大自然、世界中一切我们可感知触及的对象,同时也是形成我们躯体活动所需的结构、框架和材料的元素,这部分躯体称为“粗糙的”躯体,所以实际上我们的躯体(皮肤、毛发、肌肉、骨骼、内脏、各种体液等等)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因为它是由构成大自然的同样的粗糙物质元素组合起来的。而后三者精微的元素,则是我们大部分人误认为是构成我们的“精神”、“气质”或“自我”的东西,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幻觉,所以为什么最后一个元素称之为“假我”,连带心意和智性被统称为“精微的”身体,这就是citta。而我们生命的本体,或真我,则被这两层粗糙的和精微的物质躯体 “包裹”或“覆盖” 着,原本纯粹的知觉(svarupe)只能通过这两层媒介来感知,就象不得不通过手套来触摸,透过眼镜来观看一样。一个长期依赖眼镜看东西的人虽然几乎认为眼镜就是他眼球的一部分,镜片的度数就几乎等于他的视力一样,但我们稍用理性分析就能明白,镜片既不是他的眼睛的一部分,镜片本身也没有“看”的能力,虽然他要依赖镜片来看清世界,但真正在“看”的是他,“看”是他的力量,这种力量并不来自镜片,镜片的本质只是机械的、工具性的。同样,这八大物质元素无论多么不可思议或复杂,也不过是死的、本身没有知觉的元素而已。我们的身体之所以表现出活力、情感和知觉是因为它反射着内在的“觉知者”的光芒。就象镜子反射着太阳的光芒一样。

——《薄伽梵歌》第七章第五诗节:

”臂力强大的阿尔诸那呀,除了这些(八大物质元素)之外,我还有一种高等能量,由开发利用物质资源这一低等能量的生物构成。“

超越这八大元素或“通过”这些元素在“观看”的“觉知者”是我们生命的本体,由高等的灵性能量构成,称为atma,jivatman,purusa,即灵魂,在sutra3中被称为drasthuh,观看者(而思维、情绪和意欲构成的citta则是“被观看者”),这个“观看者,觉知者“是svarupe,即那个原本的、真实的、具有纯粹知觉的自我。所以结论是,生物体的本质并不是他的物质身体,因为灵魂才是真正具有感知力的活力本源,是由一种完全不同于物质元素的高等能量构成的,称之为“para”,亦即超然能量,佛教的经典中的“般若”一词即由此而来。

sutra2和sutra3之间的连接词是“tada”——然后,所以从逻辑上讲sutra2是sutra3的条件。也就是说除非这种“vrtti”, 这种内在波动、变化、活动等等通过瑜伽的作用而得以平息下来,得到控制,否则,那个drastuh, 那个真正的观看者、原本的高等的自我——灵魂就始终是处于一种受蒙蔽的状态而无法显露出来。所以,这个瑜伽所要平息的“cittavrtti”到底是什么呢?

在Srimade Bhagavatam《圣典薄伽瓦谭》中有一个很美的例子,夜空中的明月看见自己投在井水水面上的影子,空中的明月相当于灵魂/自我/观看者,井相当于我们的粗糙躯体,井水相当于我们的知觉/心意,而月影则相当于我们的假我。井水由于其本性是注定会波动的,同样我们的心意也似乎永无宁息(所谓的“意识流“),永远在快乐/痛苦,希望/失望,喜欢/厌恶,接受/排斥,荣/辱,得/失等诸多相对性中徘徊。它越是被这些相对性迷惑,它波动得就越是厉害,它所反映的自我就越是扭曲和虚假。虽然空中的明月始终如一,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但如果他执着于水中的影子,他便自认为是波动的/变化的/破碎的。而只有在水面宁静下来的时候,他看到的才是一个相对更接近真实的自我的影像。这是瑜伽境界的开始,也是自我觉悟的第一步。需要逐渐觉悟的是,我们的身体(粗糙的)只是灵魂的影子,而心意(精微的)则是对于身体这个影子的记忆。在无数次的轮回中我们做的/感受到的一切(karma,业)都以种子/密码的方式被输入了心意的信息库(samsara),这相当于是一个假我的庞大的照相册。只要假我还未被净化,心意的波动就注定使我们痛苦和困惑。所以vrtti,波动这个词,实际上是所有物质存在,所有物质痛苦的根源和概括。瑜伽要中止的“波动”,实际上是所有以内心波动的形式出现的“痛苦的幻觉”。

——《薄伽梵歌》第六章:
5. 心意对于受条件限制的灵魂来说,既是朋友,也是敌人。 6. 征服心意,心意便是最好的朋友;征服不了心意,心意就是最大的敌人。 7. 征服了心意的人,已到达超灵,因为他已经达到宁静平和。悲喜、冷热、荣辱对这样的人,均无分别。 8. 因得到了知识和觉悟而完全满足的人,被认为是处在觉悟中,堪称瑜伽师(或神秘主义者)。这样的人自我控制,安处超然境界,视万物如一——无论是石块,还是金子。19.正如灯在无风的地方不再飘忽晃荡,超然主义者控制了心意,便常安然处于对超然自我的观想之中。20-23.在神定(萨玛迪)的完美境界之中,人的心意通过瑜伽的修习彻底地摒除了物质性的心智活动。这完美之境的特点就表现在人能以纯净的心意而看见自我,并在自我中品尝到快乐。在这种喜悦状态下,人便处于无尽的超然快乐中,以超然的感官而觉悟。这样达成之后,人就永不会违背真理;获得了这些,他认为再没有更大的收获了。人一旦处于这样的位置,即使陷于最大的困难之中,也永远不会动摇。这才是摆脱了一切来自于与物质接触而产生的苦难而得到的真正自由。(待续)

2007年3月9日星期五

七天、七个月、七年,还是七十年?


温达文

恒河,Risikesh

恒河边的唱诵,Risikesh

雅沐拿河岸边,温达文

也许在所有队员中最不适合旅行的人就是我了。从机场到家的路上不断晕车呕吐,到家后仿佛浑身虚脱了一般,仍然处于时空混淆的状态中,难以自拔,只能靠闭上眼睛听刚买来的CD,印度音乐维持平静。也不敢上街,怕受到精神上的“打击”。美丽的sandoor,音色有点象中国的扬琴,但声音要缥缈和细腻得多,还有一种印度的弦乐器有一个很动听的名字叫Esraj,有点象大提琴,但是是在“哭泣的”大提琴 。

这一个月的生活是一种没有物质焦虑的生活,从某个角度讲并不是我“真实的”生活,但我们都需要不时地生活在“不真实或不现实”中,以便破除所谓的现实带来的幻觉和麻木不仁:即我们无法获得自由。我们可以过一种容忍的、不尽人意的生活,但不能过一种麻木不仁的生活(无论是富有还是贫穷)。在薄伽瓦谭第一篇中,Pariksit Maharaj被一个婆罗门小孩诅咒在七天后被毒蛇咬死,由此他知道了自己确切的死期。他在这七天中完全断食,只是坐在恒河边不停地听他的灵性导师Sukadeva Goswami讲述灵性觉悟的知识,并达到了完美。也许我们的悲哀和幸运是我们都不知道自己的死期,否则也许我们的生活会很不同,但到底如何不同呢,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真的问一下自己,其实,七天、七个月或七十年,只是个时间问题罢了,我们这些注定要(死)被身体所抛弃的人,每天每时每刻都在用我们每一个瞬间,用我们的每一个选择和行动在回答这个问题。

这张照片是我们坐在一条板船上漫游温达文的雅沐拿Yamuna河的那个下午拍的,雅沐拿是奎师那五千年前带着他的牛群饮水的地方。微风徐徐从黝黑的河水上漂来。Yamuna的河水之所以是“黝黑”并不是因为赃或污染,而是那就是她的色彩,如果你用手碰起河水,非常的清,但把水放回水中,她又是黑的了。这水中的色彩反映着奎师那的肤色:略带蓝的乌云的颜色。

和船夫讨价还价一番,最后用十卢比(人民币2元左右,我无法理解这个价格,但印度无法理解的事情太多了)带我们游河。时间临近黄昏,夜幕正在降临,我们没有让船走远,一切都越来越美,但却无以言表,那不是一种(类似西湖的)景致的美,所以即便用照片也拍不出来。那里的一切使你的灵魂停留在古老的、永恒的、静谧的灵性情感中,我得说,那是一种私人情感,因此,我能理解为什么有些瑜伽师甚至发下永不离开温达文的誓言。

摄影:Anne